
加沙城的天空被尘土染成了灰黄色,远处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在轰鸣声中剧烈晃动,仅用了6秒钟便瞬间坍塌成废墟。阿尔-雷耶斯站在这片废墟前,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十年才买下的房子消失无踪:“他们只给了我们几分钟撤离的时间,连身份证都没来得及拿。”在过去的两周里,加沙城上演了无数次这样的悲剧,已有50万巴勒斯坦人在爆炸的恐怖中被迫流离失所。
以色列的精准打击与冷酷技术
以色列国防军的爆破行动展现了技术与冷酷的结合。他们使用遥控爆破和改装战车——将退役的坦克装满炸药,远程操控这些“移动炸弹”引爆目标建筑。这种方式不仅能精确摧毁整栋楼,还能避免士兵直接暴露在攻击中,降低风险。
以色列声称,这些高楼是哈马斯的军事设施,里面藏有监视哨、武器库以及逃跑通道。例如,9月5日被炸的穆什塔哈塔大楼,以方指控里面藏有地下武装网络。然而,路透社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要求公开证据时,以色列始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情报。
系统性拆除与人道危机
爆破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以往的冲突。卫星图像显示,从八月开始,加沙城已有超过170个建筑被摧毁,摧毁频率比之前15个月要高得多。联合国报告指出,加沙大约80%的建筑受损,包括213家医院和1029所学校。以色列的极右翼势力主张更加令人担忧——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公开呼吁“彻底铲平加沙”,将巴勒斯坦人限制在狭窄的边境地带,并重建犹太人定居点。尽管内塔尼亚胡否认这一计划,但军方与政界之间的分歧已逐渐显现。
展开剩余60%对普通百姓而言,爆破意味着一场连锁灾难。居民穆罕默德·达巴布什描述说:“我们只得到了半小时的撤离警告,大楼倒塌后,废墟把我们的帐篷压得几乎看不见了。我们只有两个选择:要么清理废墟,要么带着家人南下逃难。”但南部所谓的“人道主义区域”早已不堪重负,汗尤尼斯的避难所挤满了远超容量的难民,水、电、医疗资源几乎崩溃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以色列军方指定的安全区——马瓦希也被袭击,一名流离失所的居民愤怒地问:“如果连卡塔尔都不安全,马瓦希能安全吗?”
军事逻辑与平民代价
以色列的目标是全面占领加沙城,并彻底剿灭哈马斯,但炸毁整栋大楼是否真有必要呢?阿尔-雷耶斯质疑:“即使楼里确实有军事设施,难道非得摧毁整栋楼不可?”联合国警告说,这种大规模的拆除行动可能构成种族清洗。而哈马斯则否认将民用设施用于军事目的,称以色列借机驱逐平民。
那些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背着几乎空荡荡的行囊,里面可能只有一把勺子、一个塑料杯或空盘子。一位匿名记者写道:“我多么希望能把一生都塞进背包,但最终我只能带走身份证和一张电话号码纸。”这种撕裂感让人想起1948年“大灾难”时,难民们带着家门的钥匙流亡,如今,他们连钥匙都无法找到。
战火未熄,未来迷茫
随着地面战斗的升级,坦克的轰鸣声越来越近。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展开行动,美国国务卿卢比欧的表态让局势更为复杂:“特朗普政府不干预以色列,但这场战争是内塔尼亚胡的选择。”与此同时,哈马斯的残余力量通过地下隧道转移,使得冲突进入了更为隐蔽的游击阶段。
对于阿尔-雷耶斯等普通人来说,明天可能意味着继续向南逃难,或者在废墟中等待未知的结局。加沙城的未来仍然迷茫,和平似乎遥不可及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